内容摘要:中国创造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,在社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:迅速推进了城镇化进程,使大多数中国人享受到城镇化社会的现代文明成果;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主战场,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;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、强化了社会消费特征;建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、健全了人民参与治理的体制机制;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,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。我们只有不断推进社会建设的现代化水平,才能一如既往地激发社会活力,夯实新发展阶段的群众基础,永续长治久安之道,在全面现代化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。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赢得了长达四十多年的社会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,以“中国之治”创造了“中国道路”和“中国奇迹”,先将中国从温饱型小康推进到总体性小康,然后又经艰苦卓绝努力,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创举,创造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,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东方模板,在社会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。
迅速推进了城镇化进程,使大多数中国人享受到城镇化社会的现代文明成果。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长期稳定与安全和谐的发展大环境,一个重要经验,就是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,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之间关系,通过社会建设与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,不断创造发展动力、激发社会活力,提高民族凝聚力,在民族大团结中构建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,最终将中国从农业社会带入工业社会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,党和政府一以贯之、顺应时势,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地推进理论创新,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治理体系建设,通过治理能力的提升把控时代大局,形成了稳中求进的改革发展战略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,焕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推广了机械化水平,提升了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,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,解决了第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,将中国的饭碗稳稳端牢在自己手中。城市体制改革的推进,转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,改善了生产环境,解决了几千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。从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行到高等教育的扩招,将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,支撑了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推广。在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中,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0.6%。中国的城镇化,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,极大地增进了人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第三产业成为就业主战场,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。在社会建设中,中国在促进村落社会转变为城镇社会的同时,也将从业人员的主体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。在改革开放之初,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高达70.5%,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17.3%和12.2%。到2000年,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分别转变为50%,22.5%和27.5%。到2018年,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又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转变,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降低到26.1%、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稳定在27.6%左右,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上升到46.3%。就业人员主体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型,完成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,在中国建立了世界最为完善的工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,大大减轻了劳动过程的体力消耗,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水平。就业人员主体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,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国民经济体系,建构了以科技支撑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格局,进一步延长了劳动者的闲暇时间,使中国人有更多时间用于技能学习,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设,使阅读、进修、技能提升等成为时代风尚。
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、强化了社会消费特征。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,在使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与比重迅速提升的同时,还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。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,既有利于在橄榄型分配机制中缩小收入差距,也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稳定协调发展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的提升,为人民通过辛勤劳动改变生活面貌源源不断地创造了机遇。现在,以不同口径计算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达4亿多人口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建设取得的最大成就。其中的主要经验,就是改革开放疏通与拓展了流动渠道。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及其子弟流动到城市转变为农民工,形成世界迄今为止最为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。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进,又逐步将农民工转变为城市新市民。高等教育的扩招,在中国形成庞大的白领工作队伍,支撑了整个社会的中产化过程。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社会阶层,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主体。中国社会流动渠道的拓展,在促进横向的社会流动的同时,也推动了纵向的社会流动,优化了中国的社会结构,奠定了人心思稳和安定团结的社会基础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强调指出:扩大中等收入群体,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,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,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。中国之所以能够避免其他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中的诸多弊端,就在于比较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流动问题,防止了城市贫民窟的形成,为社会各个群体和各个阶层都提供了发展机遇。